作者:杨金顺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教育公平、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新乡市作为豫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社会进步。
为全面掌握新乡市教育现状,倾听群众呼声,优化教育政策,2025年5月至6月,我们农工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育领域社情民意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会、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的公立及民办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等群体,共回收有效问卷1000余份,访谈教育工作者百余人,形成本报告。
二、调研方法与样本概况
(一)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问卷,涵盖教育资源、教学质量、教师待遇、政策满意度等方面。
2,实地走访:选取辉县市、卫滨区、红旗区、原阳县等典型区域,考察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等情况。
3.座谈会:组织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进行专题讨论,收集深度意见。
4.大数据分析:结合新乡市智慧教育平台数据,分析学生学业负担、课后服务参与率等指标。
(二)样本分布
群体 样本量 占比
学生家长 600 60%
中小学教师 240 24%
教育管理者 100 10%
其他(学生、社会人士) 60 6%
三、主要调研结果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显著
1.硬件设施差异大
城区学校100%配备多媒体教室、标准化实验室,而农村学校仅65%达标,部分偏远乡镇学校仍存在校舍老旧、运动场地不足问题。农村学校40%的计算机设备使用年限超过5年,影响信息化教学开展。
2.师资力量不均衡
城区学校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5%,农村学校仅为55%。65%的农村教师反映“职称晋升难”,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足10%,远低于城区(25%)。
3.“大班额”问题有所缓解,但未彻底解决
2020年新乡市小学平均班额58人,2025年降至45人,但部分热点学校(如新乡市一中、十中)仍存在55人以上的班级。
(二)教育质量与“双减”政策实施情况
1.教学质量总体满意,但课外培训需求仍高
65%的家长对公立学校教学质量表示满意,但52%的初中生仍参加课外培训,主要集中于数学、英语等学科。家长普遍希望学校加强创新教育(如编程、机器人)和心理健康辅导。
2.“双减”政策落实成效与挑战
课后服务覆盖率100%,但70%的学校以“作业辅导”为主,缺乏特色课程。30%的家长反映非学科类培训(如艺术、体育)收费过高,监管力度不足。
(三)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突出
1.编制与待遇问题
农村教师缺编约800人,代课教师占比20%,且工资低于在编教师30%。45%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主要源于考核指标多、非教学任务繁重。
2.培训需求迫切
90%的教师希望增加人工智能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课标培训等专项培训。
(四)热点民生诉求
1.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
公办幼儿园学位仅占48%,民办园平均月收费1200元,部分家庭负担较重。家长呼吁增加普惠性幼儿园,并规范民办园收费标准。
2.中招政策公平性争议
现行“分配生制度”下,薄弱初中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较少,部分家长认为政策应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
四、问题成因分析
1.财政投入不均衡:农村教育经费占比不足30%,导致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滞后。
2.政策执行存在差异:部分学校“双减”落实流于形式,课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3.教师激励机制不足:职称评审标准僵化,农村教师职业发展受限。
4.监管体系待完善:民办教育机构收费、培训内容等缺乏有效规范。
五、对策建议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均衡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设立专项基金,3年内完成农村学校标准化改造。
2.推动“集团化办学”:鼓励优质校与薄弱校结对,共享师资和课程资源。
(二)深化“双减”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1.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引入社会机构开设科创、非遗等特色课程。
2.加强非学科类培训监管:制定收费标准,严查隐形违规补课。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试点“同工同酬”,增加乡村教师补贴。
2.优化职称评审:简化农村教师晋升条件,单列高级职称名额。
(四)回应民生关切,完善政策配套
1.扩增普惠性幼儿园:2026年前新增公办园,规范民办园收费。
2.调整中招政策:分配生名额向农村初中倾斜10%,促进教育公平。
六、结语
教育是民生之本,新乡市需进一步聚焦公平、质量、减负三大核心问题,强化政策执行,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升群众教育获得感。建议将教育民生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民意反馈—政策优化—监督落实”闭环机制,推动新乡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
新乡日报
平原晚报
新乡市教育局
新乡市统计局
新乡市教育统计年鉴
新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