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度

郑州——河南“全村的希望”?

来源:www.xwzhw.cn 浏览:39109 字号【

“国中”,这是很多河南人对省会郑州市自豪而骄傲的昵称,郑州从地理位置上看,大约处于中国地图的中心位置。
 最近,“国中”发生了隐秘而深刻的变化。
 日前,河南省正式给郑州下发部分经济社会管辖权限。 
“省府下发部分经济社会管辖权”,这通常是副省级城市才有的待遇。因此,不少河南人十分激动,“郑州这次真的要升格成副省级城市了吗?”
但是,周边市县对于郑州或会升格“副省级城市”这事心情复杂,惶惶不安。 

这些年,河南跟其他中西部地区省份都在实施强省会战略,省会郑州对省内其他市县的虹吸逐步显现。

随着郑州得到更多的经济社会管辖权,郑州对河南其他市县的虹吸恐怕会加剧。 

虹吸后,如果郑州能带动全省经济一起发展,那算是好事。

郑州,就是河南“全村的希望”。 

但是,事情似乎没有往理想方向发展。 
最近几年,这个“希望”表面上气势如虹,实际上发展得不那么尽如人意。 
郑州的地位一直十分尴尬,此前几年的房价暴涨,不仅透支了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力,更透支了全省的购买力。而产业老旧和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等问题,也在严重困扰着郑州,困扰着整个河南的前程。 
这几年,郑州虽以黑马之势被升格为国家中心城市。但是,其从几十年前就埋下的问题,所造成的人才困境、产业困境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跟周边市县陷入低端产业的竞争中。郑州的虹吸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市县发展升级自身产业的机会。 
郑州究竟会成为领头羊还是吸血鬼,这关系着整个河南省、将近1亿人口的前程。 
无论升格副省级城市的说法会否成真,进一步虹吸全河南的“潘多拉魔盒”已经被郑州打开了。 
郑州与省内地市的“战争” 
自从1994年以后,中央就没有增补任何城市成为副省级城市,实质上已经叫停了增补。 
但升格副省级城市,本质上就是这个城市在行政上有更多的权限。
副省级城市的实质作用,就是让省级单位对所辖大城市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城市。 
现在,郑州基本得到了。 
这些年,关于郑州升格副省级城市的提案不断被提起。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波郑州吞并周边洛阳、新乡、开封、许昌、焦作的区县的提案,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提升郑州的经济、文化实力、扩大郑州的版图。郑州的虹吸,肉眼可见地加剧。 
这种虹吸,是包括经济、人口、产业等方面的全方位虹吸。 
首先,表现在楼市上。 
从高铁站南阳东站出来,走在南阳新区上,你会发现不少郑州的卖房广告。 
前几年,南阳还没通高铁的时候,已经有郑州的楼盘来这里打广告了。南阳新区自己还没开发完全,新楼盘也没消化完,郑州的楼盘就过来抢人了——这种情况,河南其他地市也普遍存在。
这些年,河南全省的人口呈现净流出的状态。河南人口都往哪里去?首先,河南大部分市县的人口首先被省会郑州虹吸了过去。 
郑州虹吸全省人口的现象十分明显。 
在2016年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后,郑州人口的吸纳力持续增强,河南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中的59.8%流入到郑州市。 
2018年,郑州市常住人口达到101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5.5万,郑州首次跨入千万人口城市行列,终于超过南阳市成为河南省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 
虹吸了周边市县人口,经济也发展起来了。2018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143.3亿元,同比增长8.1%。这些变化让郑州有了“黑马”之势。郑州被称誉为北方城市翘楚、中部崛起的希望、万亿元俱乐部成员,傲视群雄。 
但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房价却跌了三年。难道,举全河南之力撑不起一个郑州? 
不是撑不起,而是此前的郑州楼市已经透支了经济活力,让现在的郑州乃至河南陷入一个两难境地。 
要理解郑州的困境,还要从数年前疯狂的郑州楼市说起。
2016年,在中介、销售、炒房客一齐制造的恐慌中,郑州房价也直线飙升,“全面普涨”、隔三差五“全县涨价500元/㎡”、“晚了晚了”…… 
据安居客房产研究院数据,2013年郑州的新建商品住宅均价只有7500元/㎡,到2016年达到了10525元/㎡,几乎一年涨1000元/㎡。 
2016年,郑州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郑九条”,但是政策效果并不明显。2017年,郑州楼市更疯狂,一下涨到13500元/㎡。 
郑州楼市的疯涨受到国家中心城市、棚改货币化、中原城市群、米字高铁等多种概念影响。背后,购房投机情绪的泛滥。 
虚火太旺,容易伤到自己。 
来郑州买房的都是谁?绝大部分都是河南各个市县的人,自己人。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7年,郑州外地客户占比超三成。这三成里,河南其他城市的人口占大部分。
 三成,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说郑州虹吸全河南并没有错,虹吸全国人口的杭州,2016年外地人购房比例才达到近四成。 
省内人口的持续涌入抬高了郑州的楼市,同时,郑州的高房价也把这些人的购买力给锁死了。 
要知道,郑州高房价锁死的大部分都是省内其他市县居民的购买力。过分的透支未来空间,也就意味着风险的集聚。 
之后几年,郑州楼市调控逐步升级,包括升级限购、限贷、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打击假离婚买房等。但也抑制投资需求和部分刚需。在这期间,郑州还疯狂卖地,积压了大量的商品房。
最后,郑州楼市的火确实降了,还连降三年。 
但这也套住无数买房人。重点是,套住的很多都是自己人。 
从某种角度来看,郑州此前疯狂的楼市透支了整个河南。
楼市是城市和居民的财富“蓄水池”。 
虹吸了有能力负担得起郑州高房价的人到郑州买房——这件事本质上是郑州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其他城市的购买力抢过来了,也就是说,把本该属于其他城市的财富抢过来了。 
这带来的是全方面的影响。 
有购买力人群的流失,连带带走了河南其他市县的人口和产业发展机会,最终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改变了整个城市的命运。
王潇家在河南偃师山化,由于山化紧挨着郑州,这里绝大部分的人外出务工都会去郑州,有能力买房也是到郑州买房。但偃师实际上是洛阳市的下辖县级市。 
这些年,王潇和很多偃师人一样,眼看很多好政策都落到了隔壁属于郑州下辖的巩义市康店镇。明明偃师和巩义的地理位置差不多,但就因为偃师属于洛阳而生生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 
因此,王潇身边不少偃师人,举双手双脚赞成偃师有一天划归郑州。 
可见,郑州的虹吸,抢走的不仅是人口,更是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机会。 
在房价连跌三年,以及刚刚得到了省府下放的更多经济社会管辖权的郑州,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进一步虹吸周边市县的“潘多拉魔盒”: 
没几天前,郑州“取消限购”的传闻再次涌现。虽然最后官方辟谣,但,郑州接下来的操作让周边县市感到震惊——郑州出台土地开发新政,重提“鼓励货币化安置”。
11月18日,郑州市政府发布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储备土地综合开发实施细则》,其中一条明确表明:鼓励和支持选择货币补偿等多元化安置方式,确需实物安置的,实物住宅安置面积不超过人均70㎡。 
货币化安置,当年轰轰烈烈棚改的标配。 
而棚改货币化安置,正是当年许多城市房价上行的催化剂。 
这些年,郑州的虹吸就是从楼市开始的,楼市的潘多拉魔盒再次打开后,虹吸无疑将会加剧。 
透支全河南来发展自己,但,人来了,产业却没给发展起来。 
郑州经济产业最大的问题,是整体还处于比较低端的产业,正是因为这样,没有与周边城市形成层次,形成差异化与配套发展。 
所吸引来的富士康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不断往里面砸人,郑州需要不断地虹吸全省。 
可是,劳动密集型这种低端制造业,原本应该是三四线城市干的事。省会郑州都抢来做了,省内其他城市要怎么活呢?这也是周边城市对郑州即将升格副省级城市惶惶不安的原因。
把低端产业当宝 
说到郑州的产业,先看个段子:
身份都一样,大家都是国家中心城市,但拿出来的“名片”却不一样。
没错,郑州产业能让全国人都能想到的,只有一个——富士康。在所有国家中心城市中,这个“名片”显得有点低端。 
2010年,富士康落户郑州,郑州似乎迎来产业结构“拐点”,因为,富士康的落户吸引不少电子信息厂家也在郑州的航空城落户。 
虽然一直没有公开数据表明郑州引入富士康为郑州带来了多少GDP。诸如“郑州只有富士康”“富士康一走郑州经济就完了”“富士康占郑州经济的一半,占河南经济的三分之一”等等言论遍布网络。 
但富士康凭一己之力,让河南在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链中有了一席之地,这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公开数据,富士康把在中国内地60%的业务放在郑,每年的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出口额在200亿美元左右。仅2015年一季度,富士康外贸额占河南省进出口总值比例超六成。
但是,有了高科技产业的电子工厂不等于拥有了高科技产业结构。 
东南沿海,十几年前就开始产业升级腾笼换鸟,把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而郑州乃至整个河南,却把富士康这个低端产业当做宝贝一样,但那不过是东南沿海玩剩的,挣不了几个钱。 
虽然富士康的落户能够短期内“撑大”地区经济的规模,但这改变不了郑州以及河南产业低端的问题。 
在富士康落户之前,郑州依托它的运输网络和周边城市形成了煤炭、水泥等重工业产业。例如,前阵子在债市掀起腥风血雨的永煤,母公司就是郑州的。 
除了富士康,郑州此前乃至现在,产业结构依然对能源的开采加工行业有强烈的依赖。但,能源产业这些年一直面临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因此郑州的产业升级也面临产能过剩的瓶颈。但现在,郑州周边的耐火材料、火电厂依旧密布。 
随着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富士康模式在郑州总有结束的一天,等人口红利和能源红利都吃尽,郑州的前途堪忧。 
2016年,郑州被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央真正的目的是希望郑州能够率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中原城市群(主要是河南省内地市)的发展,就像当初的珠三角一样。
珠三角能够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是因为产业腾笼换鸟过程中,低端产业向周边城市的外溢,周边城市因为这种产业外溢得到实际发展。 
表面上看,郑州依然是中原城市群众的核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高于其他城市,但是产业发展层次总体较低,具有高附加值、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少,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大约在40%以上,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不强。
由于郑州与其他城市在行业结构在层次上没有拉开差距,因此,郑州在整个枢纽经济核心中的辐射作用有限,不仅未能带动城市群的整体产业水平提升,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与周边城市在资源与市场等方面的低水平竞争中。 
简而言之,郑州自己还处于产业聚集阶段,整个城市“摊大饼”一样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前几年,郑州东区还被称为“鬼城”,引进的产业自己都“吃不饱”,更没有余力来辐射带动周边城市。
所谓的中原城市群的“领头羊”,对于现在的郑州来说,只是个虚名。
郑州产业困境的根本问题在于,这些年,郑州无力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一直陷入跟周边城市的争夺低端产业的困境。
这个问题,似乎在早几十年前已经注定。
只有人口,没有人才 
一切正如201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说的那样,郑州的产业升级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高端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仍然偏少”等问题。
原因,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些历史的小事中窥见一二。 
在这片中原故地,河南人某些根深蒂固的处事方式,决定了这里的产业命运。 
2018年4月17日,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当选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西湖大学这所目标是比肩世界一流的大学,基因里都刻着“创新”。从筹备发起到教育部发文成立,仅仅用了6个月,同是创新型大学的南方科技大学,用了整整4年。  
西湖大学在创新研究和体制上,都颇像当年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办学8年培养出2名诺贝尔获奖者,171名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郑州,在很多非学术场合他都乐意告诉大家,“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有人问,为什么河南没有西湖大学? 
河南人看得透彻:“还西湖大学?有个不错的学校就谢天谢地了。别奢望了!”
曾经,西湖大学也有机会落户河南郑州。 
施一公一直热心于河南的教育,曾经连续6年回到高中母校演讲。他曾想在河南办一所高水平、创新型大学,河南的企业家也十分踊跃捐助。但是,由于河南一直没有解决供地和财政支持等问题,施一公的愿望未能实现。 
浙江杭州的领导得到消息后,热情欢迎施一公到杭州办西湖大学。而且免费提供土地、校舍,省市财政都给予资金支持。这,就是差距。
河南错过了,河南企业家的捐款也跟着西湖大学到了杭州。在西湖大学的办学基金中,河南企业家的捐款占四分之一以上。
错过西湖大学,表面上,只是城市运营中一个小小的失误。但是,这个小失误或将影响到了郑州数十年的发展。这事,历史上已经有过惨痛教训。
其实,这已经不是郑州、乃至河南第一次错失高水平大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曾经有一个京校外迁的潮流。 
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曾希望搬到河南来,中央文件都发下来了,但河南主要领导不同意担心来一个大学会增加河南供给压力拒绝了,最终,中科大落户合肥。 
改革开放初期,致力于高水平的理工科专业的黄河大学创办,但由于是跟美国合作办学。在中国高校举国皆在体制下的办学背景中,黄河大学的体制问题没有解决,最终流产,并入郑州大学。 
直到现在,全河南,也只有郑州大学这个从政策支持下突然从石头里蹦出来的211大学。 
河南不仅留不住施一公和西湖大学,甚至连千千万万普通的莘莘学子也留不住。
 在高水平大学上的一再错过,让河南成为全国高考中最残酷的“战场”。 
如果说高考是一场全国青少年必经的磨炼,那河南的高考,对于考生来说,就是一个“炼狱”。要说全国各省市区上大学最难的,没有任何地方能比得上河南的考生。 
数据显示,2016年高考一本录取率9.63%,是全国倒数第一,2016河南考生211录取率只有3.8%。 
看这数据,连10%都不到,真“九死一生”。万人本科率这项数据,河南只有隔壁湖北的一半。 
多次错过高水平大学,直接造成了河南近几十年乃的人才困境,最终造成了当下郑州的产业困境。 
河南虽然有1亿人口,但是留不住人才。河南作为仅次于广东、山东的人口大省同时也是人口流出大省。 
而高考移民,就是人口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河南人高考,即使考到580分,在省内升学只能考个普通二本。但这个分数在其他省,大多都能稳进211学校。 
残酷的高考竞争让不少有能力且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都选择高考移民。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有较高购买力的家庭流出的过程。
 暂且不论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仅与周边省份,河南在聚集高新科技人才上没有一丝一毫的优势。 
武汉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合肥有中国科技大学;湖南有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3所985;四川有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重庆也有重庆大学;陕西有西安交通大学等3所985学校。 
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研发投入等方面,郑州也比不上同在中西部的武汉、长沙、合肥、重庆、成都、西安。 
截至2019年底,郑州驻地高校共有67所,但本科仅为26所(公办16所),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双一流’高校,而且郑州大学以文科见长,理工科人才少之又少,其余40余所均为高职高专院校。
原本,河南省内仅1亿人,只有一所211高校,能培养的人才就十分有限。 
而人才是随着产业流动的,不少从郑州大学毕业的高水平人才,不少都会因为就业机会、教育等原因而流出。 
河南省内高校的人才外流问题严重。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生源,有八成都是河南本省生源。然而,即使在“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出台之后,留在河南的毕业生比例仍然较低。
例如,郑州大学毕业生留在河南省就业的比例在“智汇郑州”政策出台后出现了明显下滑:2017年,留在河南省就业的比例占七成,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50.43%。另外50%的生源去了哪里?有一半都去了北上广浙。
这种人才困境,造成了郑州的产业一直处于低端状态,无法完成升级。 
对比武汉,虽然高校培养的人才不断流到北上广深杭,但是,由于高水平高校较多,高科技人才保有量大,得以支撑武汉的产业结构往高新化、多元化发展,有更多可能性。
比如,富士康虽将制造基地放在了郑州,但研发基地却放在了武汉。很多大公司,也选择把华中地区总部设在武汉,而不是郑州。
迄今为止,郑州叫得上名字的上市企业和知名企业屈指可数。改革开放几十年,依然只有思念、三全,以及宇通汽车。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指标。而省会城市,通常就是所在省域的高教中心、科创产业发展中心,其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更能说明区域经济的创新实力。 
记者统计了24个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乌鲁木齐、银川和西宁数据不详,暂未纳入统计)2019年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后发现,当前一线城市广州在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杭州、南京位居第二、三位。 
武汉、成都、西安等几个中西部的几个强省会表现也十分亮眼,而郑州,在这项数据上远远落后于同类型城市。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郑州有204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而经济实力不如郑州的西安,去年国高企数量达到了3673家。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耿明斋分析称,郑州缺少高水平的集聚创新人才的平台,没有好大学、大院大所,所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总量和层次都不够。而没有创新型成果就地产业化的发展和支撑,整个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就存在一大短板。 
2019年,郑州市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1.1万人,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仅为982人,远低于武汉、南京、西安等周边省会及其他国家中心城市。 
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支撑能力和贡献度明显不足。
直到2019年下半年,郑州才争取到与科技龙头海康威视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郑州期待能形成以海康威视为核心的数据信息产业生态集群。在2019年9月的签约仪式上,河南省领导班子一把手亲自出席,可见其重要性。也可见科技企业在郑州有多稀缺。 
但海康威视在郑州的项目推进十分缓慢。2019年9月,海康威视郑州科技园暨中原区域总部项目完成土地摘牌,直到2020年12月1日,才举行了开工仪式。该项目能否、何时实现吸引人才和产业聚集的目的,还是个未知数。 
根据中国而中国社科院给出的全国总部经济排名中,郑州处在全国第19位,也是第三个能级。而武汉、成都处在第二个能级。按照这个排名,即使第三能级的城市奋力直追,至少也要10年时间才能跟第二能级的城市相提并论。 
眼下,郑州在缺乏人才,且有限的人才不断外流的情况下,尽管拥有众多利好,但是整个城市的产业层次始终上不去。 
郑州,这个被火车唤醒的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商都,中原城市群龙头有名无实,短时间内,只能继续这种大而不强的局面。
责任编辑:曹原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蒙ICP备18006029号-1
电话:139-4719-0357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copyright i北方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