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建飞
曾经的乌海,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如今的乌海,扬“煤”之长,向“新”而生,聚焦产业转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不断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走进位于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南产业园的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包装车间内,自动化设备全力运转;仓库里,多辆叉车有序进出,将生产出来的炭黑产品装车码放;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对炭黑产品进行吸碘值、吸油值测定。
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负责人张智广介绍,该公司生产的炭黑是由煤焦油中的高沸点馏分炭黑油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制出,其主要成分是碳单质,并含有少量氧、氢、硫等元素,主要应用于橡胶、油漆、油墨等行业。
多年来,该公司始终坚持“夯实炭黑主业、深耕精细化工产业、开拓新材料板块”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布局,与园区及周边地区煤焦化企业携手循环发展,打造了一条完整的炭黑产业链条,其后续研发的特种炭黑、超导电炭黑更是为乌海市煤基新材料产业锦上添花。
乌海市是国家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拥有丰富优质的焦煤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基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倚能倚重的产业结构在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乌海市一度陷入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约束趋紧等困境。
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推动煤炭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题中之义。
聚焦产业结构调整,乌海市统筹推进矿权整合、焦化产业整合重组、煤炭洗选加工行业垂直一体化整合,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多种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改造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同时,乌海市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宝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石墨负极材料、中创联盛新材料公司的沥青、恒业成有机硅公司的混炼胶等一批煤基新材料产业迅速崛起,让传统产业焕发了新活力。当前,乌海市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煤基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一块黑色的焦炭、一瓶透明的液体、一卷可降解地膜、一匹柔软富有弹性的布料……在位于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控室展台上,摆放的工业产品,如果不是内行人,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将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产品联系在一起。
展台上的这些产品中,有瓶透明的液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就是1,4-丁二醇(BDO),是当前世界上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化工产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其下游产品可以用来生产可降解塑料,能够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这个世界性难题。
焦炭、石灰石在普通人眼中是再寻常不过的工业原料,二者经过化学反应后制备出电石,电石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生产出BDO,BDO再经过不同的生产工艺路线最终得到了可降解地膜、锂电池溶剂、氨纶这些“含金量”“含绿量”高的工业产品。如今,煤炭这条由“黑”变“绿”的蝶变之路为乌海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乌海市立足产业基础和消纳能力,坚持链群思维,将打造集风光氢储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基地作为加快产业转型的主攻路径,全力推进建设。
目前,乌海市已批复BDO产能249.2万吨、可降解材料产能216万吨,引进东景、华恒、三维等8个BDO一体化及下游配套项目,已建、在建BDO产能达160万吨,初步形成5条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路径。随着BDO产业规模快速扩大,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起势成势。
同时,乌海市全面布局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快推动能源绿色变革,全力打造集风光氢储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目前,乌海市已建成投产新能源项目22个,装机规模达94万千瓦,已批复在(拟)建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75万千瓦。预计2025年,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超过35%。届时,乌海市的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将更加完善,区域能源合作将更加紧密。
转型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乌海市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动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赛思普科技公司“如意铁”、清陶能源科技公司固态锂电池、东景生物环保科技公司电子级γ-丁内酯(GBL)、卡博特恒业成高性能材料公司气相二氧化硅、永太化学公司锂电池电解质六氟磷酸锂、青石化学公司高牢度分散染料……如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在乌海已基本形成,成为了乌海市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
责任编辑: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