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再迎政策支持——
日前,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产品体系、专业能力和风控能力建设出发,提出7方面20条措施。比如,对于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达到5年;鼓励银行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适当提高科技金融相关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等。《实施方案》还明确了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5年目标——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科技金融制度逐步健全,专业化服务机制、产品体系、专业能力和风控能力不断完善,外部生态体系持续发展,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扩面、提质、增效,为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保障,加快实现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方案》有助于增加金融资源对科技创新的供给,畅通科技资金循环,促进科创产业融合,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高效性,推动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流动资金贷款可适当延期至5年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需要银行信贷支持在更长期限内进行匹配。《实施方案》提出,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对于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达到5年。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认为,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平均年限超过15年。将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适当延长至5年,有助于推动银行通过发放较长期限的流动资金贷款,灵活高效地满足科技型企业中期资金需求。下一步,银行可通过优化授信模型、引入第三方增信等措施,优化期限、利率,推出更多适合科技型企业的信贷产品。同时,要不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广度和强度。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性,传统贷款的期限适配并不理想。延长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能够有效缓解科技企业的资金压力,为企业持续提供稳定资金流,保障科技项目能持续推进,避免因短期还款压力而中断创新活动。
推进四项科技金融政策试点《实施方案》再度提及支持科技创新的“四项试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关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将试点有序扩大至具备经济实力较强、科技企业数量较多、研发投入量较大、股权投资活跃等条件的地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关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要支持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股市并长期持有。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近期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透露,前期试点规模超过1000亿元,金融监管总局已批复再新增600亿元,今年会进一步加大力度,这不仅为资本市场带来实实在在的中长期增量资金,而且进一步壮大了机构投资者群体。关于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要研究扩大试点银行、地区和企业范围,支持科技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进行产业整合,畅通资本循环。此前,金融监管总局明确了18个试点城市,并提出了对试点银行的要求。同时,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放宽至“一般不超过十年”。银行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政策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充足的资金和更宽松的还款期限,有助于企业通过并购获取关键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此外,关于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发展知识产权金融业务,研究扩大知识产权内部评估试点。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已联合发文,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深圳、宁波等地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
鼓励开展“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发挥专长、优势互补,紧紧围绕科技型企业的全方位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为此,《实施方案》支持各级政府、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基金、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等共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专家表示,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风险投资特别是政府引导基金的认证和示范作用,引导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投硬”;完善我国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健全培育“耐心资本”的市场机制。《实施方案》鼓励银行机构与资产管理机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加强信息共享和项目推介,探索同各类科技创新基金全流程合作,开展“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优选被投企业做好信贷支持。对此,董希淼表示,《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银行依法合规与投资机构合作开展“贷款+外部直投”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既降低银行信用风险,又共享科技型企业成长收益,较好地解决初创企业贷款的风险收益不匹配等问题。周毅钦表示,在这一模式下,企业既可以获得银行贷款用于日常运营,也可以从投资机构获得直投资金用于长期的科研投入。商业银行与投资机构各司其职,发挥专长,银行从债权角度把控贷款风险,投资机构从股权角度考量长期收益,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助力科技创新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加速成长。不过,外部投贷联动也面临着诸如银行与投资机构风险偏好难以协调、“贷”与“投”难以协同等的挑战。董希淼表示,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内部投贷联动,由银行在境内设立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活动,并在机构内部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专司与科技型股权投资相结合的信贷投放。另外,《实施方案》支持科技型企业债券融资。鼓励银行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票据、资产支持票据、资产担保债券等提供承销服务。支持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等加大科创类债券投资配置力度,推动保险机构投资资产支持计划等证券化产品。
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着重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建设。一是健全机构组织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内部管理架构,向科技金融专业或特色分支机构适当授权。二是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适当提高科技金融相关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适当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切实提升业务人员支持科技创新的主动性。记者注意到,金融监管总局在去年8月印发了《关于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鼓励担当、尽职免责、失职追责问责的原则,要求细化免责、追责情形,切实为基层信贷人员松绑减负,解除敢贷、愿贷的后顾之忧。《实施方案》此次也要求科学制定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符合普惠信贷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贷款适用上述通知有关规定,切实提升业务人员支持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适当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并综合区域、行业、市场等情况动态调整。另外,《实施方案》还鼓励金融机构因行(司)制宜、因地制宜探索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内部管理组织形式,强化资源统筹协调,发挥各自服务优势。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支持向科技金融专业或特色分支机构适当授权。鼓励加快引进具有科技、产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完善科技金融人才培育机制。董希淼表示,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与流程,提升工作效能。适时修改内部制度办法,开辟绿色通道,实现高效率审批;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熟悉金融、了解科技的队伍,提升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识别和审查能力。落实尽职免责、容错纠错机制,单设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率考核;对科技型企业贷款,如果不涉及道德风险和重大差错,不进行责任追究。
责任编辑: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