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保险

俞林: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金融新篇章

来源:原创 浏览:28512 字号【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谱写更加绚丽的金融新篇章。内蒙古银保监局党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内蒙古擘画的“221”战略定位,奋力书写现代金融监管的北疆答卷。
一、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最本质的特征。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金融见行动”。在处置化解金融风险工作上,促进机构及其股东的主体责任、地方党政属地责任、行业监管责任的协同贯通,履行好纪检监察的监督责任,形成“抓落实”的合力。要把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推进党的领导作用、党组织引领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都充分彰显。当前,内蒙古银保监局坚持立学立行,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按照建设“一核三体两翼”的思路,在做好防疫抗疫工作的同时,保持监管工作不断档、风险防控不松懈、金融服务不中断,及时出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0条,努力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在稳增长、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等方面注入更多金融动力。
二、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是中国特色金融的根本属性。要把以身许党作为信念之魂,把金融报国作为价值之锚,把经营合规作为行为之基,把从业清廉作为立身之本,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善于从政治站位、政治视角、政治思维去看金融、办金融、管金融,充分发挥金融的政治功能、政治作用、政治效应,所有的金融活动都要有利于维护政治安全,任何利用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影响政治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都必须坚决抵制。所有的金融工作都要促进社会稳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环境,防止金融风险向社会风险传导、向政治风险演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灵魂之问”,牢固树立“人民金融”理念,为人民服好务、理好财、看好钱袋子。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有效增强金融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使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坚持研究和运用中国特色金融理论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金融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要在中国特色金融实践基础上推进金融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运用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金融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重大原则、观念和方法论: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金融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金融发展的根本立场,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方位,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金融发展的指导原则,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金融的首要任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金融制度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制度基础,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金融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是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等。要扬弃地对待西方金融理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决不能照搬照抄、食洋不化。
四、坚持社会主义基本金融制度不动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金融的制度基础。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金融制度,贯彻好“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当前,为了促进完善现代金融公司治理体系,增强抵御和吸收风险能力、增强经营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对中小金融机构那些不合格股权、不合法股东、不合规关联交易进行清理、清退和清查。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金融调控作用。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金融调控,运用好数量与价格、总量与结构的货币政策,扩大信贷政策红利释放,促进金融资金在稳经济大盘中发挥更为直接、更快见效的作用。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规范金融领域收入分配秩序,规范金融从业者财富积累机制,改进金融机构激励考核机制,更加注重向一线金融从业者倾斜。
五、坚持把金融服务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特色金融的着力点。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金融与经济的失衡问题,不遗余力地把金融服务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在国民经济循环中,金融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每个环节都要发挥作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金融发展的目的。要坚持目标导向,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包括制度体系、市场体系、机构体系、产品体系等,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金融机构要真正回归本源,注重优化结构,坚持市场导向,找准金融产业服务重点,为“六稳”“六保”作贡献,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确保金融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内蒙古银保监局将深入推进能源金融、农牧金融、口岸金融“三体”发展和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两翼”展翅,为实体经济引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六、坚持依法规范和引导金融资本健康发展
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中国特色金融的重要任务。资本具有逐利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我们要兴利除弊,真正规范好、约束好、利用好各类金融资本。资本一旦进入金融领域、参与金融活动,无论是以哪种业态出现,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平台金融、科技金融,不可能背离金融规律。如同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但化学成分仍是H2O,一些金融新业态的“态”改变了但仍属于金融的“业”,所以不能摆脱金融规律的“万有引力”。把事前引导、事中防范、事后监管有效衔接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有效监管各类金融资本活动。要为资本进入金融行业设置“红绿灯”,“有照驾驶”的要管好,“无照驾驶”的要管住;传统金融模式要优化监管,新型金融模式要强化监管。对过分活跃、到处乱跑的资本,要设置门槛甚至提高门槛,防止横冲直撞造成“事故”。
七、坚持金融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金融需求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丰富的金融需求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基本导向。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金融利益问题,着力解决急难愁盼的金融问题,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领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引领,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金融服务,增加人民群众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既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如不能搞次级贷,也不能不顾群众需求如何,盲目推出“高大上”的金融产品。要着力解决金融供给同质化问题,实行分类、分级、分层经营和竞争。金融供给可以引导但不能误导金融需求,如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融资产品,但是不问能力、不问用途的乱贷、滥发,不仅增加了学生及其家庭负担,而且误导了年轻人信用观、消费观,诱导过度消费、滥用信用,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勤俭节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背道而驰的。金融供给要善于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增强服务特定群体的基本金融功能。要改变“信贷拜物教”和“精英金融”理念,那些贷款融资动辄要提供足额抵押的做法,不符合当前我国大众资产拥有状况和财富水平;那些一味追捧高净值客户,将大量弱势群体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做法,也背离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八、坚持金融创新促进共同富裕
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是第一动力。金融创新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培育金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国金融创新要有利于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金融创新要促进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要促进基础金融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促进人民群众收入增长,先做大蛋糕,然后再分好蛋糕,促进共同富裕,切实防止金融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谨防拉大金融服务获得的差距。金融创新必须依法合规,既要防止为了创新而创新,只做那些过度包装、刻意嵌套的虚功,更要汲取近年来一些领域的教训,警惕披着“创新外衣”的非法集资、非法理财活动大行其道,防止改头换面的伪金融(信息)中介死灰复燃,也要防止假慈善、假合作金融沉渣泛起。要兴利除弊,扬长避短,促进金融创新成为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导致风险的隐匿、积聚或传染。
九、坚持金融监管为人民群众看好钱袋子
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是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保证。要建立完善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类的金融监管功能、分级的金融监管职责、分层的金融监管事务,以集成监管资源,避免监管竞争,防止监管重叠,消除监管空白。要践行“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金融监管精神,看住钱、管住人、筑牢制度防火墙。要坚持强监管、严监管的导向,宁愿得罪千百个金融违法乱纪者,决不负亿万金融消费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要贯彻好“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压实各类责任,稳妥处置金融风险。要坚持防范金融风险与惩治金融腐败有效衔接贯通,严查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廉洁金融文化和监管文化建设,做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的金融“看门人”。内蒙古银保监局党员干部将继续践行“忠诚为民、砥砺奋进、精业求实、守正行廉”的准则,埋头苦干,团结奋斗,铸造北疆金融安全稳定这个内核,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中贡献金融监管力量。
责任编辑:杨青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蒙ICP备18006029号-1
电话:139-4719-0357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copyright i北方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