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到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小城--临河。“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对于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这个小城市,我有着不可言喻的偏爱,细想在我走过的五十多年的岁月里,除去读大学的那几年,还真没离开它有超过一个月的时候,似乎不管去哪里待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心神不宁。临河这座小城是我的根,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让我内心有踏实感,而且是年龄越大越有这种感觉,“此心安处是吾乡”啊!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我喜欢它四季分明的气候,尽管它的干燥时常让人的鼻子和嗓子都不舒服;我喜爱这里饭菜的味道,每次听到外地人夸赞临河的饭好吃,说起馋咱这儿的烩酸菜、炖羊肉、焖面、油炸糕、糖烙饼、糖麻叶儿、面筋、肉焙子、红腌菜,包括瓜果、瓜子等等,我就打心眼里觉得自豪,这些美味能抓住人的胃,也能抓住人的心。在这个小城里有我的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有我太多悲欢离合的情结,有我完整的记忆图像。情之所牵,往事连绵,纠缠着我爱临河这座小城的所有理由。
此时视线昏黄,独坐屋中,思绪忽明忽暗,记忆的画卷自动徐徐展开,忽远忽近中又看到了我挚爱的父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一生谦和,朴实勤劳,少言寡语,宽厚善良,从不高声喊过谁。记忆中唯一一次见他暴怒是有一年的夏天特别热,我哥跟他的同学总是偷着去二黄河耍水,那段时间大家都知道二黄河才淹死了一个17岁的男生,所以父亲反复告诫唯一的儿子千万不许去耍水。我哥当时十六七岁,贪玩得很,在这酷热天怎能忍住同学们要去耍水的诱惑,偷着跟去了,耍了水回来肯定撒谎,父亲用手指在他腿上轻松地就划出了几道白印子,脸气的煞白,转身就从凉房楄上抽了根干树条开始揍我哥,父亲当时真是后怕到了极点。而今我们的父亲离开已经整整十五年了,见与不见,思念一直都在亲人们的心里。对他的离开我从最初几年那种蚀骨的痛到如今静静地思念,不用刻意想起,他一直都在我的生活里,在我的往事中。
一、小学片段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我们家在巴盟师范附小西南方向的公安局家属院住了有十几年光景,离附小很近,我就近读了小学。我学习好,低年级时每次考试都是双百分,拿到考试卷,看到上面都是红对勾,还有老师用红笔写着大大的100分,我小小的心里装满了喜悦,拿着卷子就一路撒欢的从学校直接跑到盟委大院里找到父亲的办公室,把卷子往他的办公桌上一放,不说话,得意的笑。父亲也是满脸的笑意,拿起卷子看一会儿再夸我几句,就乖哄着让我先回去,我听了父亲的夸奖就心满意足地跑回家。这种事情我做了三五次之后父亲对我说以后就别来单位报告成绩了,等他下了班一回到家就看。为此我哥嘲笑我真爱显能,给我起了个外号“双百分 跑千里”,他不光在家里把这外号当成我的名字喊,当着家属院孩子们的面也这样叫,刚开始听他们这样喊,我傻傻的觉得好玩,跟着大家哈哈大笑,后来家属院有的小男孩一见了我就坏笑着大喊,我就知道这不是好话,是在嘲笑我,再听到我哥这样叫我,就生气的给父亲告状。
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的窗户玻璃上都结满了厚厚的冰花,冰花的图案奇美无比,我常常能凝视许久,能看出许多奇妙的景象,有些冰花还没等完全融化就又被冻成了小冰柱,下了课有的同学就用手掰着吃。北风呼呼地吹,教室的门窗都不严实,往里钻风,人们穿的也都比较单薄,好多同学的手上都有冻疮,所以在冬天的教室里大家都很羡慕那些挨火炉子坐得近的同学们。大火炉子安置在教室的中间,我因为长得瘦小,常年都在教室的前排坐着,感觉冬天奇冷而又漫长。
学校的每个教室里都生着一个大铁火炉子取暖,每天需要学生轮流从家里拿柴火先来教室把火生着,等快上课时老师和同学们都来了教室里就有了暖意。轮到我们姐妹去教室生火炉子时就成了父亲的大事情,他总是在前一天睡前把要拿的硬柴禾和麦秆及废纸细心的捆成一个小卷立在门口,第二天我们在睡意朦胧中被父亲叫醒,不知道他多会儿起来的,已经把家里的火炉子烧的旺旺的,把我们的棉袄棉裤在火炉边烤的热乎乎的。我迷迷糊糊的伸胳膊伸腿套上衣服,抹把脸拿上一个窝头或者粗粮馒头,斜挎上书包跟着父亲往学校走。天还没有大亮,月亮挂在半空,父亲身形瘦削,提着那捆柴在我前面走着,清冷的月光把我们的影子拉的很长,我看到我们呼出来的白气在眼前飘散。进了教室,父亲熟练地先把麦秆放在炉膛最下边,再把硬柴火放在上面,然后再用点燃的废纸将麦秆引燃。等上面的硬柴火完全着起来以后,父亲才把煤块儿倒入炉膛中,他还不时地用嘴吹着,让火着得更旺些。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父女走在月光下的身影、父亲在我教室里单膝着地、双手撑着地面往炉灶里吹气的画面,依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每每都让我心头发紧,眼眶发热。
二、爱读书
那个年代父亲的工资很低,一个人挣钱养活着一大家子人,精打细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他一生热爱读书,总是从微薄的钱数里挤出一点钱给自己和孩子们买书,订杂志和报纸。那时候的临河新华书店是我们非常向往的地方,如果能跟着父亲去书店转转,或者手里捏着父亲给的两毛钱去书店买小人书,真是值得显摆和令小伙伴们羡慕不已的事情。我们家在整个家属院都算得上书多的人家,我们姊妹们时常把小人书拿出去,与其他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边看边讲,十分投入。说到这里,我眼前再现了当年一群孩子挤在墙根下一起看《西游记》、《三十六计》等小人书的情景,男孩子模仿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模样,逗得大家一片欢笑。《十五贯》小人书里面的娄阿鼠,贼眉鼠眼的样子真让人难忘。再大一些,家里长期轮换者订的杂志有《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连环画报》、《半月谈》、《民间文学》、《诗刊》、《收获》、《十月》、《当代》等等。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爱看《连环画报》,图文并茂,百看不厌,尤其是戴敦邦画的《红楼梦》连环画,总是让我翘首以盼,爱不释手。我被金陵十二钗深深地迷住了,有空就照着画黛玉葬花,画王熙凤和薛宝钗,画十二钗的服饰、头饰和室内陈设。美人们被我画的一点都不好看,但拿到班里却总能受到女同学们的夸赞,我的画儿送给谁,谁就成了我的好朋友。这些行为无意识之中激发了我对美术的爱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审美力,决定了我一生的专业选择。父亲把爱读书的种子播撒在了孩子们的心田,日积月累就会向阳而生,蔚然成林,越长大越茁壮。我们在书田中渐渐成长着,一日不读书就觉得心中空落落的。
随着年龄渐长,我读的书也越来越杂,新华书店更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从《岳飞传》、《杨家将》、《说唐》、《薛刚反唐》、《桃花扇》、《瀛台泣血记》,到四大名著,再到近现代作家的作品。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欧美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复活》、《少年维特的烦恼》、《基督山伯爵》、《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简爱》、《茶花女》、《少年维特的烦恼》、《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洛丽塔》等等。巴金、曹禺、鲁迅、矛盾、沈从文、周立波、路遥等作家的书都喜欢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的精神却很富有。现在想起来还十分感慨,当年的临河新华书店咋能进来那么多好书?感谢临河新华书店!更感谢父亲无私的支持我买我喜欢的书!是他把我引入书籍的王国,为我开启了一扇明亮的心灵窗户,去探索未知的精彩世界!
几十年来,科技发展,时移世易。网络多媒体里的电子书随手可得,但我还是对纸质书一往情深,总是觉得把书捧在手里读起来才踏实,才能真正读进去,并能沉浸其中,体会读书的乐趣。纸质书本里散发出来的幽幽墨香,沁人心脾,意味绵长,让人陶醉。至今临河新华书店依旧在老地方伫立着,但店面里外都已经进行过多次重新装修和陈列,我熟悉的样貌殆尽无存,偶然路过百货大楼那条大十字路口,我还是会再看两眼新华书店那个牌匾,父亲领着我走进新华书店的情景偶尔会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
我现在居住的小区周边有好几家小书店,还有一家古旧书店,是我时常散步的去处。这些年从实体书店到网上书店,我买书的足迹很少停滞,一路读来,阅读越来越自由,阅读领域也很自然的从文学延展到了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等。步入中年后,琐事繁多,精力也大不如前,读书的劲头跟年轻时有了云泥之别,记忆力退化严重,但是买书依然是心头所爱,有开心事时必定要买书自我犒劳一下,苦闷无助时也需买书自我安慰一番,所以我的书柜里现在还躺着些许没拆封的书......
我们的父亲一生爱读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兄妹几个也都能静下心来读书,领悟书中的妙处,这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内心丰盈,有自己的审美判断,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很少有无聊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爱读书的习惯开枝散叶,在我们家第三代人的身上自然而然的传承了下去,这让父亲甚感欣慰。父亲一生清贫,晚年看着一墙书柜里满满的书,感慨地说这就是他给后代留下的财富。
三、海峰照相馆
我一直喜欢黑白照片,从小到大的好多年里,在我心中临河最好的照相馆就是海峰照相馆,我存留至今的好多黑白照片都是在这里照的。我的小学单人毕业照片是一寸的黑白照,我跟最要好的朋友拍了一张合照,也是一寸大的黑白照片。海峰照相馆位于附小东南方向,多年前那里有一大块菜地,夏天绿油油的一大片,从我家到海峰照相馆得走一截土路,所以就觉得挺远的。那时候爱照相的人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在特殊的日子里才舍得去照相馆留影,因而对照片都十分珍爱。当时海峰照相馆很有名,生意很好,与师傅的高水平照相技术有直接关系。照相馆师傅的音容笑貌十分清晰的印在我脑海中。在孩子的眼中他长得很魁梧高大,浓眉大眼,声音洪亮,当他给人拍照时手里握着一个胶皮小囊,很认真的指挥着拍照人的表情和姿态,那时候当然不会喊“茄子”,师傅嘴里喊的是“把头略微向左”或者“略微向右”、“好、好、别眨眼,看着我,笑一笑”,如果拍照的是小孩子,他就在另一个手里拿个塑料玩具逗引孩子,尽量让大人孩子都能放松,拍出表情最自然的相片。
我们家唯一去照相馆拍的一张全家福就是在这儿完成的,时间是1979年的国庆节。师傅帮我们一家人把队形安排好,帮每个人调整姿势和表情,我们全家人都对这次照相非常重视,我因为太紧张了,对于师傅提出来的让笑一笑的建议丝毫不配合,照出来的是瞪眼噘嘴的傻样子,真丑,全家人里就数我难看。多年来无数次看着这张黑白照片,回忆起全家人在一起虽然粗茶淡饭衣食简单却相依为命和气团圆,倍感温暖和珍惜。我从小到大多次到海峰照相馆照相,只要需要交照片,必然是去他家拍照,对这家照相馆充满信任。
十五年前要制作父亲的遗像,我挑选了父亲的一张黑白照片,心意沉沉地走进了海峰照相馆,师傅已成了白发苍疏的八十老翁,容貌和声音还是极熟悉的。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拿着父亲给的钱来这里照相,既紧张又拘谨,既开心又羞涩,就像过节一样,而我这次来是要请老师傅帮忙把我父亲的照片扩印成大尺寸的,装上黑框黑纱,情不自禁地满脸泪水,悲伤到无法自抑。
偶然翻看多年前的黑白照片,总是勾留起记忆深处的人与事。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人生的悲喜沉浮、曲折得失,忍不住让人心意沧桑,万千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种种遗憾及深深的懊悔,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理解。人生是条单行路,错过了就是永远失去了。我总是后知后觉,慢慢的回过神来,才觉知父亲在世时我竟没有陪他真正地旅游过一次,没给他购买过一次贵衣服和一双好鞋,没带他去高级饭店吃一次大餐,总以为来日方长,从来没想过父亲会离开!唉!该做的事情太多了,此生却再无机会,未报深恩,倘若生命真的可以轮回,留待来生让父亲转成我的孩子,我把今生欠着的深情全都偿还。可是又怎么能偿还得清呢!
四、一条老路
巴盟附小(现在叫实验小学)西边这条路现在叫光辉路,我跟这条路可谓渊源深厚!我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天天都从这条路上走过,后来搬了数次家,兜兜转转,而立之年后又住到了这条路旁边的小区里。我的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也在这里度过,他长大后从这里出发,走向了更广阔的精彩世界。
从附小发散不过方圆一里地,我的小学、中学、工作单位、自己的小家、我最好的年华,都积淀在了这里。几十年过去了,我见证了它从土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从狭窄的弄巷建设成鳞次栉比的高楼;从居民密集的蓝砖房转变成炙手可热的学区房。它一直都是热热闹闹生机勃勃地存在着。走在这条最熟悉的路上,心底总是温暖和踏实。时光的叠加,不知不觉间让我进入了知天命之年,白发丛生,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已归于平静,顺乎天命,心安就好。回首凝望这条我走过了几十年的小路,不经意间还能感觉到那个久远年代的味道,淡淡地回忆着那些过往,回忆起那些难忘的人和事,心中充满了爱和感恩。
五、写在最后
临河这座温馨的小城就是最适合我生活的地方,有着我说不完的故事和深情。我此生就与它相守了,也必将见证它更多美好的未来。基于这份心甘情愿地相守,我此生定然是不用去承受乡愁的苦楚滋味了。甚幸甚幸!
责任编辑: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