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调查

AI时代,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来源:现代教育 浏览:43601 字号【

在未来10年到20年,人工智能将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开始显现。根据牛津大学的调研报告,美国人现在从事的工作47%将会被机器代替。美国劳工部报告指出,现在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以后要从事的工作65%目前还不存在。科技变革给社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无疑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教育是要热情拥抱还是审慎对待?
面对不可阻挡的科技变革,教育将产生哪些真切的变化?
面对“与机器共舞”的时代,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
12月8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就“科技发展与教育变革”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要用人工智能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志勇认为,机器永远是人类的工具,人工智能时代要重新定位人类教育的根本任务。科技进入教育领域是更好地赋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取代教师的工作。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在演讲中谈到,“人工智能+教育”目前仅局限在城市,人工智能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但这在农村还没有实现。
他认为,将人工智能投入教育,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目的还是要培养人,提高教育质量。使用技术,是为了培养人、立德树人。
第二,处理好优势和风险的关系。技术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大数据可能会带来的侵犯学生的隐私的问题,同时也会带来家长和学校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有了信息技术以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需要。
他认为,未来,城市里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来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但最关键的是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要把优势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去,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认为,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成为人的异化的工具,二是成为人的成长的工具。科学技术同样可以成为推进教育公平、关注个性发展、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助推器,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想。
用最前沿的科技点燃学生内在动力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介绍,华尔街在十年里用工人数减掉了一半。根据牛津大学的调查报告,美国现在的工作未来47%会被机器代替。美国劳工部的报告指出,现在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以后要从事的工作65%目前还不存在。
“这无疑给教育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你还不知道靶子在什么地方。”蒋里博士说。
蒋里认为,人工智能对现在人类的“威胁”是未来10年到20年。也就是说,现在的中小学生有可能一进入社会,就被机器人代替。我们该如何准备?对此,蒋里有两个观点:
“第一,不要与机器人在它擅长的领域竞争。举个例子,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跑步特别快,比汽车还快。因为跑得比汽车还快,是没有意义的。与此相似,我们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很重要,但是要追求比计算机还快,也没有意义。”
“第二,不要把学生当成机器人训练。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20年后,我们人类的知识会增长20万倍。20年前的1999年,软盘的容量是1.44兆,而现在的硬盘已经超过2T,已经超过100万倍了。”
蒋里介绍,为了让学生面对未来的人工智能世界,斯坦福大学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它包括三个方面:了解人工智能的运作方式、把自己和人工智能区别开来、知道自己和人工智能如何协作。
“具备了人工智能思维,你才能分得清哪些是人应该培养的能力,哪些是机器要培养的能力。”蒋里说。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思维是未来社会的常识,人工智能思维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和数学一样重要。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提前10年到15年,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设计思维。用最前沿的科技去点燃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成为引领未来的人才。
建立人机融合的教育新业态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谈到,人工智能时代要重新定位人类教育的根本任务。他认为,科技进入教育领域是更好地赋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取代教师的工作。张志勇分享了六个观点:
一是教育将进入“人机协同”时代。人类教育技术的革命将大力促进学校教育技术形态的转变:“去人工化”。这里的“去人工化”,是指学校教育将实现人与机器的分工与协作。该交给机器的就交给机器,该机器辅助的就让机器辅助,该教师自身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就由教师承担。
二是教育将重构人和机器的关系。教育进入“人+机器”时代,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这种人机融合式教育,需要重构人和机器的关系,建立人机融合的教育新业态。好的人机融合教育具有四个特征,即技术简便、人机友好、省时省力、优质高效。
三是机器永远是人类的工具。科技进入教育领域,从根本上说,是更好地赋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取代教师的工作。
四是人工智能时代要重新定位人类教育的根本任务。知识的学习、训练与掌握将退出学校教育的中心舞台,德性、情感、创造将成为人类教育的终极使命。
五是要尊重教育的技术伦理原则。教育技术的革命,要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教育正义,要有利于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而不能损害儿童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更不能奴役儿童的发展。
六是警惕“教育信息化悖论”。教育的信息技术革命既可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扩大相互之间的差距。要防止出现和消除教育的数据鸿沟,国家必须加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学校、弱势学校的教育技术革命的能力。
责任编辑:李斌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gxd@ibeifang.com.cn
蒙ICP备18006029号-1
电话:139-4719-0357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copyright i北方网 All rights reserved